10月23日,由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主办的2024年大型综合学术年会暨2022-2023年度优秀论文颁奖仪式在上海科学会堂国际会议厅隆重举行。本届年会的主题是,旨在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建设制造强国和海洋强国的决策部署,抓住船舶行业绿色智能转型和高水平发展的重大机遇,提升船海业在海事技术与装备领域竞争力。
上海市科协学术部部长、二级巡视员潘祺,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理事长邢文华出席会议并致辞,副理事长陈军、王锋、陈弓、廖世俊等领导和嘉宾,近200名学会会员和科学技术人员出席会议。
本次优秀论文评选范围有2022年和2023年学会组织举办的40多项学术交流活动上发表的论文,学会学术刊物和行业内有关专业学术刊物两年内发表的学术论文,总数近2000篇。经过学会十一个专业委员会、各杂志编辑部推荐,共有119篇论文参加评选。经专家初评、二次评审、网上公示、重复率审查和理事会审议批准等程序,共35篇论文获奖。
在学术交流环节,上海市计算机学会理事长、上海市AI与社会发展研究会会长、原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周傲英作题为《从大数据到人工智能+:高水平发展的十年探索》的报告。他指出,AlphaGo和ChatGPT以寓言的方式宣示新时代的到来,以AI为代表的新的科技革命正在发生,新的动力带来新质生产力。数字化转型是高水平发展的现实路径和必由之路,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路径。我国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的持续探索已经为数字化转型奠定了思想和技术上的基础。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金燕子作题为《液氢运输船市场与技术探讨》的报告,介绍了液氢储运市场的现状,对液氢运输船技术特点进行了分析。她指出,从国内外氢能需求来看,液氢海上运输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可期。当前,液氢运输船领域专利申请量逐步增长,但船型设计、液舱设计、液货系统模块设计等涵盖的技术路线较多,仍旧处于探索阶段,还有可布局的空间。针对当前国内液氢运输船在设计关键技术、核心配套方面的短板,她建议,我国要提前布局国家层面的科研立项,开展液氢运输船关键技术及产品的研究研制;加强跨行业合作及陆海融通发展,建立液氢储运产业链核心系统及材料设备研制及人才教育培训合作机制;推进示范应用,快速形成国际市场接单能力;围绕核心技术领域开展液氢储运装备或系统的专利布局。
上海外高桥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吉永军代表总工艺师刘建峰作题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总装造船数字化转型中的应用》的报告。他指出,造船行业是一个更加高度离散的行业,带来大量复杂、不确定的场景。推进数字化转型已成为船舶总装建造实现高水平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数字技术与船舶先进制造技术正加速融合,韩国、日本、欧洲各国正在推进数字化转型战略,推动数字化转型,国内各个主要船厂也都开始做数字化转型,尝试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与业务融合,成为船舶总装建造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手段。目前造船企业需充分的利用新信息技术方法,建立企业的数据中心,达到数据贯通,数据共享;深化基于模型的三维一体化设计,打通三维模型和制造的数据流,解决模型到智能装备、人的痛点。
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研究员林洁作题为《氨燃料:集装箱船脱碳之路的新选择》的报告。她指出,氨作为燃料具有无碳、不易点燃、可再生、易于储存和运输以及未来可直接用于燃料电池等优点,但是也存在具有毒性、腐蚀性、需要高比例的点火燃料等缺点。由于其毒性,根据现行法规,氨不能用作船用燃料。IMO正在评估对《国际船舶使用燃气或其他低闪点燃料安全规则》(IGF规则)的必要修改,以允许氨作为燃料,预计将于2024/25年完成。各家船级社也已经发布了使用氨作为燃料的初始船级规则和指南。目前来看,提高能源效率和减少燃料消耗是使用低碳燃料的新造船设计的关键,新造船需要优化布局,逐步降低氨燃料处理的风险;通过操作员和机组人员培训,围绕氨加注过程中的操作或意外释放进行安全研究;在港口建立氨加注基础设施,及加注指南。
上海中船三井造船柴油机有限公司研究员级高工孙永元作题为《船用绿色智能双燃料低速柴油机开发》的报告,介绍了MAN、WinGD两大专利商的双燃料机型以及中船三井双燃料主机建造取得的进展,尤其是WinGD 12X92DF-1.0、WinGD DF-2.0主机研制情况。他介绍,在甲醇双燃料柴油机研制方面,中船三井柴油机正在开发10X92DF-M-1.0-LPSCR项目、12G95ME-C10.5-LGIM-EGRTC项目、7X82DF-M-1.0-HPSCR项目等甲醇机型,将分别被应用于超大型集装箱船及超大型矿砂船上。目前,CMD已建成的试车用甲醇供液系统为 68.64m³/h甲醇供应系统,可同时满足一台92/95及一台80/82缸径主机同时试车。
在下午举行的结构力学、信息技术、建造工艺和材料、标准与规范专业4场专业学术年会上,相关领域专家和科学技术人员作专题报告和专题论文交流,传递各专业的新信息、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展示最新的学术成果,充足表现了学术年会的专业性、系列性和广大会员的积极参与。后续还有7场专业学术年会将在10月至11月陆续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