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每天循环的是,好难过我得学,但是一学感觉自己要完蛋更难过。”“其实我很喜欢专业课的,我只是讨厌背书。”“我每次感觉学不进去的时候就会刷到那种挨骂的小红书,每天只能学xx小时够吗?下面评论区:虽然你现在学的少,但至少对26考研来说,你学的很早呀。”“我就该大二开始学。”“我已经痛苦融合了,从机制到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很痛苦,且媒介融合的概念还没背下来。”“我已经一礼拜没学进去一个字了。”“我想换学校了”“没逝的没逝的没逝的”“夏天都快结束了,依然感觉自己脑袋空空可怎么办啊。”
☆新传考研三大厌学期:六月末、八月末、十一月末——八月的b溃和力不从心是常态,所有你出现的诸如:“非常像什么都没学会”“脑袋空空”“进度很慢”“不敢往下走”“很累但又不敢休息”“很愧疚”“很压抑”“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患得患失”“力不从心”“不敢面对”“觉得学不完了”“感觉自己什么都不会”“怀疑自己到底适不适合考新传”“学得很不得劲也很疲惫”等所有的感觉,都是八月末学习综合症,人人都要经历,没有有效治疗方法。有的人免疫力强能够最终靠复学等方式自我康复,有的人抵抗力较弱,只能把一切都交给时间,等到九月不得不开始新的焦虑时,八月的崩溃也就随风而逝了。
「暑假结束前到底要学成什么样」这篇 推文中,我结合着暑期常规的学习进度,总结了一份暑期结束前【理想化】的参照进度表,主要包括:
1、传播学、新闻学的基本概念完成一轮背诵;2、传播学、新闻学、网络传播学等学科已经建立好了系统的学科框架;3、目标院校需要考察的广告学、广电学、中外新闻史已经看过相关参考书也整理了部分笔记;4、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包括自己做的/在现场笔记上的增补)的专题笔记雏形;5、清楚的知道目标院校要考什么;6、已经学会了消息和评论的基本写作方法;7、已经大概知道新传考研答题是什么(有过几次答题练习为佳,未练习但大致了解一道题的基本格式也可以)。
在这份【理想化】进度表中,很多姐妹看到第一项「一轮背诵」便直接打起了退堂鼓,感觉自己甚至都还没有开始背诵,更别说在八月结束直接完成第一轮,而越往下看,就越不清楚自己到底有没做好——本来就没有几分的踏实感,几乎彻底消失。
第一,背诵。如果能将传播学与新闻学中如符号、议程设置、使用与满足、新闻真实、新闻价值等基础概念的「提出者、内容、意义」等关键词说出来,就算是完成了一轮背诵。一轮背诵最晚可以在9月中下旬完成,如果绝对没背诵过的朋友可以在八月的最后一周,先试着开始背诵传播学,一旦开始背诵,踏实感也就随之而来了。(必背词汇参考:;背诵方法参考:)
第二,学科框架。学科框架即学科知识图谱,它可以是你围绕传播学、新闻学、网络传播学参考书,在六月阅读完成时做好的知识框架,也可以是经过了一整个暑假之后,你对原有知识框架的补充。其实画成一张知识图谱并不是必须,只要借助知识图谱这种方式,来明确自己到底学会了哪些知识点,也进一步把杂乱的知识点按照一定的逻辑重新整理。
第三,广告、广播电视、中外新闻史等参考书阅读和笔记整理。也不一定需要完整的阅读参考书,即使是阅读了参考书笔记,或者观看了相关的课程,对这个学科里的知识点有基本的了解,也算作是完成了既定的要求。
第四,有属于自身个人的专题笔记雏形。这份专题笔记可以是完全由自己独立制作的(这么做的人非常少),也可以是在诸如秃头所夏日班笔记,或者是其他学长姐/课程笔记/专题笔记的基础上,阅读、整理、补充、完善过的笔记。只要不是一本自己一点没读过,一点不懂的笔记,都算是拥有了专题笔记的雏形。专题笔记将伴随新传考研整个6月到12月,未来的每一次答题,都是对专题笔记的完善和应用。因此只要能做到「了解某个知识点在专题笔记的哪一块」「清楚的知道知识点有哪些相关联的内容」即可。
第五,明白自己的目标院校要考什么。如果至今依然不会分析院校真题,不清楚目标院校到底考什么的朋友,在接下来的一周内请一定抽出一天时间,对照这篇推文「」,系统梳理院校真题,把握好九月之后的复习方向。
第六,掌握消息和评论的写作方法,即如果目标院校需要考察消息或者评论,那么只能你可根据规定的格式和要求,撰写出一篇格式正确的评论或者消息,就算是合格。之后消息/评论等实务考题能够保证一周一练,稳步进步。
第七,已经大概知道新传考研的答题是什么了。即了解新传考研分为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实务题等几大类型,大致了解答题的基本格式包括「开篇、小标题、论述和结尾」,也大致知道从开篇到结尾,每个部分要写什么内容,需要什么样的知识。不一定要写过一道题,但至少必须了解到一道题是如何构成的。
如此一来,将【理想进度】进一步细化之后,或许会发现,自己已经无形中完成了很多任务,进度并不慢,也可完全学得完。
新传考研构建「获得感」和「踏实感」的方法只有两种,一个是「背书」,一个是「写题」。因此如若你出现了我在引言中提到的一系列不适症状,但同时上述学习进度也还算是按部就班的完成,那实际上就是「知识输入」和「知识输出」之间的不平衡导致了「不踏实感」。
在八月最后一周里,除了按部就班的完成固定学习任务之外,我们大家可以把复习重心适当的转移到「背诵」和「答题」中。暑假阶段秃头所进行了30天公益打卡练习,梳理了30道基础考题。如若没有及时跟进,那么我们大家可以在最后一周把这些题的答案、解题方法阅读一遍,学有余力也能够直接进行适当答题练习,以题带专题,以题带学,以题构建「我学到了东西」「我也知道答题是什么」的踏实感。
戳戳戳:如果你依然有不踏实感,欢迎加入秃头所秋日魔法答案班,专题+答题!基础+前沿!知识讲解+答题方法!日常练习+模拟考试!热点专题笔记+课后作业!从9月到12月,三天一次,拽你上岸:
数字鸿沟是指数字技术拥有者与缺乏者之间的信息分化现象,大多数表现在接入沟、技能沟、内容沟、动机沟四个方面。随着数字技术快速变迁,由于技术适应的代际差异,代际数字鸿沟日益扩大,社会各方有待协同合力开展数字反哺。
银发群体的接入沟大多数表现在由于经济条件限制而难以“触网,因此迫切地需要政府实施外部干预,为银发群体提供数字便利。具体而言,一是引入市场力量,为老年群体购买数字产品提供价格实惠;二是推动社会公共机构如社区图书馆承接“老年信息化项目,配备为老年群体提供的数字设备。
技能沟主要是指银发群体缺乏使用数字技术所需技能,面临数字设备和APP操作难题。技术开发者应当看到当前银发群体市场的空白,考察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情况和使用习惯,将老年群体的需求纳入技术开发过程,打造适老化数字环境。比如适老化APP“领兔让用户能一键打开各种码,并附许多主流APP的图文声教程。
当前互联网的内容生态繁荣发展,但为银发群体服务的内容却面临市场空白、良萎不齐等问题。这就需要内容创作者及时洞察银发群体需求,主动打造适应银发群体习惯和兴趣的优秀品质的内容,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比如银发网红“末那大叔”开辟老年人时尚穿搭赛道吸引了大量中老年人关注。
银发群体的动机沟主要来自于对网络生态缺乏了解,担心被诈骗的风险,因此缺乏“触网”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社会化媒体时代,平台需要承担起维护网络生态的主体责任。具体而言,可以借鉴针对未成年用户的保护的方法,对老年用户进行身份认证,利用算法为其过滤具有诱导性的不良内容,在其进行平台支付时弹出警示弹窗。
数字技术的快速变迁一方面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逐步扩大数字鸿沟,并进一步演变为算法鸿沟、智能鸿沟……开展数字反哺是弥补代际鸿沟的重要手段,也是维护技术合理性和人类主体性的应有之义。
舆论是我们的社会皮肤”这一观点,是由诺依曼于1980年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中提出。这种舆论观强调了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认为舆论是我们用以感知社会意见气候的“皮肤”。下面我将详细阐述此观点。
诺依曼在《沉默的螺旋》中指出,为防止陷入被孤立的处境,人们在准感官统计作用下感知社会意见气候,并且根据优势意见来调整自身态度和行为。此时这种意见气候即是作为我们社会皮肤一般,于自身行为起到一种“反身性运动”,即经由这种运动,用于生成某个系统的一部分,从一个变换的角度被变成它所激发系统的一部分。
舆论如同人类皮肤一般维护着社会稳定,通过舆论场,社会中的个体能自由表达意见态度,最后推动社会共识的整合与社会力量的凝聚。例如在日本核污水排海事件发生后,社会化媒体的用户们纷纷对该行为口诛笔伐,在宣泄情绪的同时也增进了民族凝聚力与认同感,巩固了社会共识。
随着语言大模型的持续发展,社交机器人逐渐出现在舆论场之中。社交机器人是一种人工智能程序,用于社媒平台,论坛或其他在线社区与人类进行交互。现如今已能在平台中完成发布内容,用户互动,收集信息服务,且人机难辨,在此背景下用户感受到的舆论很可能是社交机器人所营造的“伪皮肤”。如在俄乌战争中,社交机器人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上以鲜明的政治立场引导舆论,甚至扮演意见领袖角色来利用社媒中弥漫的情绪来制造或减弱“逆火效应”,并通过民众偏见的确认制造虚假趋势,改变公众舆论。
舆论虽作为我们社会皮肤有着帮助形塑社会共识,个体融入社会之用。但同时正如诺伊曼指出的,舆论是一种社会控制。只有保护独立思考,防止被机器、技术所异化,防止舆论的裹挟才正确发挥舆论的良性作用。
“文化帝国主义”是美国政治经济学派学者赫伯特·席勒1969年于《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文化帝国主义描述了一个社会被带入现代社会系统的总体进程,揭示了美西方帝国主义在后殖民时代的重要渗透形式。文化帝国主义后续得到丹·席勒和其他传播学者的运用和发展,在世界局势动荡、中美关系紧张、发展中国家主体意识觉醒的背景之下被赋予强大的生命力。
在文化帝国主义的运作下,来自发达国家、包含着与支配者利益相关的文化价值或观点的商品、时尚或生活方式等流向发展中国家市场,创造出某些特定的需求或消费形态,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外国尤其是西方文化的侵害、取代或挑战,出现受支配程度慢慢的升高的状况。在这一进程中,被输出国的统治阶级往往被吸引、压迫、强制、有时被收买,发展中国家被动地进入现代社会系统的城市化、全球化、现代化总体进程之中,受到资本主义价值和结构的控制。
文化帝国主义的推行以强大的经济资本实力为基础,且主要是通过市场进行扩张,因此,跨国公司的资本集中和垄断成为其主要实现形式,强大的资本背景支撑其进行循环性的投资、设厂、再生产,形成全球市场中规模巨大的产品矩阵与品牌矩阵。迪士尼就是美国推行文化帝国主义的有力参与者之一,其通过IP营销将影片、动画、周边、实体场景等进行结合,打造出独特的品牌形象与全球通行证。
文化帝国主义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即通过销售含有西方强国文化信仰与价值观的产品来实现全球性的文化支配,这种扩张往往以“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为依托,隐含着“白人中心主义”“西方语境下的现代化”“种族歧视”等思想。例如,好莱坞对于真人版《花木兰》的制作就并未遵循“平视”的原则,在尊重所属文化与精神内核的基础之上进行改编,而是将其泛化为统一的超级英雄价值模板,用“做自己”的西方话语淡化了中国传统的“忠孝”思想,实际上体现出好莱坞“从上至下”的视角与推行文化帝国主义的思维。
文化帝国主义的渗透刚需文化价值的传播,而媒介信息产品由于自身独特的传播形态富有最高的文化含量,自然成为了文化扩张的主要手段,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帝国主义也被称为“媒介帝国主义”。尤其在web3.0下的媒介化社会,时空“内爆”使得来自全球的信息产品得到愈发日常化、碎片化的传播,文化帝国主义成为一种“液态”的存在,流动于各类社会化媒体平台中。此前,特朗普中弹后于美国国旗下挥拳的新闻照火爆全球社媒,但同时我们也应警惕受到其中颇具政治色彩的价值观念操纵,成为文化帝国主义的附庸。
文化帝国主义的内涵极大地契合了勒纳、施拉姆等人提出的早期发展传播学理论,后者认为大众传播可以通过有效地传播现代化信息将发达国家的成功模式移植至发展中国家。但他们所谓的“现代化”与文化帝国主义的内核相同,都是一种西方中心主义下对普世价值的虚幻想象。当下,慢慢的变多的第三世界国家开始推进发展的多元化范式,其中,中国也应基于自身的特殊历史背景和所处位置,给出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中国式现代化”答案。
“媒介即讯息”由麦克卢汉在1964年发表的《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提出,麦克卢汉对媒介的重视补充了长期局限于媒介内容效果的传播研究视域,但也因此长期饱受“技术决定论”的批评。在学术界对其理论进行不断批驳与肯定的交锋中,启发着人们对“媒介即讯息”理论建立了更客观合理的认识与评判。
媒介创造特定的文化和信息环境,引入新的行为尺度和规范,并通过特殊的内容呈现格式改变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和理解环境的框架,从而最终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社会心理健康状态。简单而言,“媒介即讯息”认为,当人们使用一种媒介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形成对它的依赖,按照这一个媒介所规定的框架和感觉方式来感知世界,进而影响和定义了社会各方面的文化特征。
媒介最重要的效果在于它影响着我们理解与思考的习惯,改变着我们对自身和社会的体验,这种影响最终比媒介所传达的特定讯息的内容更重要。在不同的媒介时代,“媒介即讯息”有不同的时代内涵,最初的口语媒介时代的有限性,造就缓慢发展的社会;如今互联网媒介时代,网络的连接性能够引发社会的全面颠覆,网络传播媒介使得我们的生活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
从漫长的人类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具体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以微信为例,微信这一新媒介的最大意义不在于某个详细的细节内容的传播,而是这一新媒介塑造了中国人全新的生活方式,并给我们正常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我们在朋友圈的自我呈现、圈层化的交往方式、视频与语音化的交流方式、移动支付与微信红包等都证明了这点。
“媒介即讯息”是麦氏媒介理论的中心论断,但由于过分强调媒介技术的压倒性影响,因此被学界扣上“技术决定论”的帽子。如威廉斯认为麦氏的理论缺乏历史感和社会意识,因为讯息本身服务于统治阶段从而帮助他的们获得领导权。如霍尔认为麦氏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文化意向,与法国后现代主义的一些提倡抛弃文化批评有许多共同之处。以社会结构论的方法来评价该理论,其后果必然是“媒介即讯息”无法全面地解释媒介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文化研究,是指由英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者发展起来的研究传统,尤其关注文本和受众研究,有着特定的前提假设。事实上,文化研究的勃兴得益于结构主义、符号学等跨学科知识补充,没有相对固定的势力范围,游走在传统学科的边界之间。因此,除却伯明翰学派的研究,从法兰克福学派到三次转向,赋予了文化研究新的内涵——流动语境中的结合知识。
阿多诺在《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中提出文化工业的概念,意指凭借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规模复制、传播商品化的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学者张双利指出,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在晚期资本主义和福利国家的背景下,看到了政治领域的合法性危机,在经历了纳粹的威权统治之后,强调重建现代民主政治。因此,法兰克福学派藉由文化工业对资本主义文化体系的研究,最终指向的是合法性的政治话语。
在利维斯主义解释力失效、新崛起的背景下,20世纪60年代,霍加特、威廉斯等文化研究奠基者的研究,塑造了早期文化研究的鲜明特色,霍尔称其为“文化主义”范式。他们主张把文化看作一种实践,把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纳入对文化的考察中。例如,霍加特的《识字的用途》、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体现出重视经验、反对科学主义的特色。通过民族志式的考察,整体式地再现“鲜活的”文化全貌,深刻影响了后续的文化研究。
进入 70 年代,文化研究受到法国学者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的影响,开始走向“结构主义”。与早期文化主义不同,阿尔都塞不从经验出发,而是从整体、抽象的角度对不同的社会实践展开讨论。他认为,文化不仅是一种生活经验的再现,而且是一种意识形态,涉及对个人和群体的无形控制,影响着个体的经验。阿尔都塞的理论使得文化研究转向对政治权力的运作和文化再现关系的考查。
由于结构主义理论体系高度抽象,缺乏具体的历史语境与经验层面的考察,且个体的能动性没有体现在意识形态理论中,此后的文化研究转向葛兰西的霸权理论框架。霸权,又称文化领导权,是建立在公民的“常识”和同意的基础之上的。在此影响下,20世纪70年代的文化研究关注无权者如何通过个人对文化产品的解读和使用,抵抗权力并建立身份认同。
此外,女性主义、符号学、全球化等理论也影响了之后的文化研究,使文化研究的理论谱系愈加充实。文化研究不是单纯的理论研究,而是把生活本身看成是政治选择。文化研究不追求终极答案,也不承认终极答案。因此,互联网时育出更加多元的文化现象,我们应该以包容的视角,继续深化文化研究。
在全球化浪潮下,面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构建和对中国的不断污名化,中国在持续更新话语体系,创新传播理念,努力构建新传播模式和世界秩序。在更加深化的乌卡社会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中国要树立起可亲可敬可爱的国家形象,秉承以全球责任论为主旨的新世界主义,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旗,方能为纷繁复杂的全球化环境注入有力的强心剂。
新媒体话语空间的下沉与技术发展,打破国家形象塑造中传统媒体“一言堂”的局面,形成主体多元立体的新对外传播策略。因此,被激活的社会个体和群体同样成为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主人公。从中国外交发言人,到明星成龙、巩俐,再到tiktok上的kol都应承担起打造中国形象的职责,同时要正视官方、精英与民间传播主体的差异与优势,三方协调作用,发挥长处,为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赋能。
在传播内容上,超越了传统“高语境”传播模式和以宏大历史宣传方式,以符合当下网络传播轻松娱乐、以个人为中心特征的叙事模式,讲好中国故事,进而构造中国形象。不管是直接借助李子柒田园牧歌式的个人ip,展示中国悠然自得的乡村风光,还是通过72小时免签政策,间接促使外国游客游历中国的好山好水好风光,并自主发布相关视频来宣传中国,都是巧妙地利用微观、去官方的叙事内容来构建可爱的中国形象。
区别于自上而下的说教式传播话语,国际传播五力之一就是提升传播亲和力,以更加和蔼可亲的姿态传播中国智慧和理念,打造中国形象。从冬奥会上的讨人喜欢的冰墩墩和雪融融,到外交发言会上对“city不city啊”的积极友好回应,都是轻松自如传播话语的具体表现。只有掌握好传播亲和力,才可以更好的发挥中华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国际传播影响力以及中华文化感召力,以打造可亲可敬的中国形象。
唯有宏微兼济、多音齐鸣,加快建设中国传播话语体系和叙事结构,掌握去政治和去官方的语调,才能打破西方刻板印象和对中国的污名化,通过数智华流讲好中国故事,树立好可亲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
国际传播是以国家和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是国家主体、政治目的的话语表达。全球传播是国际传播的扩大和发展,它既包括传统的国际传播的所有的领域,又有自己的全新课题,是多元主体、多种目的的信息传递。研究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的联系与区别可以让学界对二者有更为清晰明确的认识。
国际传播中的传播主体主要是国家社会及其代表,以及各种各样的政府间国际机构,如欧盟、美联储、金砖五国等各类机构。相较而言,全球传播的主体更加多元,国家和政府间机构继续扮演重要角色的同时,跨国活动团体、企业组织、活跃在网络上的众多一般个人等等,都参与进全球传播中。
传统的国际传播主要关注不同国家之间的双边关系和多边关系,而在全球传播之中,许多全世界、全人类的问题开始得到共同关注。例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战争与和平、饥饿、和平与发展问题。全球传播侧重对地球进行整体性思考,而非偏安一隅。
全球传播与国际传播的发展不能离开跨国传播科技的发达。在卫星通信技术、跨国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媒介的发达和普及之下,全球性信息传播系统才得以形成,它们所带来的,是远距离传播的信息量与质的飞跃,以及不同国家、民族和个人之间的跨国界信息交流的普遍化和日常化,这为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的发达奠定了媒介基础。
当下的全球传播虽然不再进行国际、全球、文化的目的性划分,但不代表政治、经济、文化等传播目的不存在。国际形势风云诡谲,意识形态的输出更加凸显。赫伯特·席勒的文化帝国主义演变为媒介帝国主义,政治目的包裹在文化交流、人际交往的传播外壳中进行“软传播”。漫威电影的全球传播和李子柒的海外走红,看似是文化的流转,实则是将意识形态通过内容、媒介和平台的权力进行扩张,背后依然包裹着不可见的政治博弈。
回看当下,民族主义的抬头、国族意识的增强,使得民族国家主导的国际传播将继续存在甚至强化。但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关系,以及国际交往的不断深化,使得“全球传播在促进人类交流、达成国际合作等方面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两者各有其适用对象,在特定情境下有着无法替代的阐释力。
新闻业是指各个新闻组织通过一定媒介规范、行业制度等规则组成的产业。其既需要借助经济收益来保证市场生存需求,同时又与社会其他子系统相互联系,表现出政治与社会性质。可以说,要理解我国新闻业的性质,就需要站在我国党性与人民性的政治立场上,同时承担與论监督、信息传递等社会责任,又要确保新闻业所属的传媒产业的经济利益。
鉴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我国新闻事业秉持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是为党和人民服务的基本理念。我国新闻事业以党性为第一性,并且作为社会管理者的宣传工具,实现政治宣传的诉求。
此外,“事业性质、企业管理”中也强调了新闻业中的媒介组织需要自负盈亏,在市场中得以生存,因此保证利润收益也是我国新闻业的又一性质。不管是从过去的传统媒体报社,还是到如今人民日报、新华社、各县融媒体机构,本身就作为经济产业的新闻业,一直都在跟随技术变迁进行产品优化、产业改革,而这也是我国新闻业需获取市场利益这一性质,所适配的新闻业盈利方式。
当然,我国新闻业最基本的性质实属新闻业需承担社会职责。新闻工作者需要在日常信息生产的全部过程中,保证真实性、客观性与公正性,新闻媒体与组织机构要符合职业道德规范与组织机构规则,实际做到为人民发声,是公众的耳目喉舌。不论是去年的河南记者深入缅甸的调查揭露、还是诸如《外卖骑手被困在算法里》等反映社会痛点的内容报道,都是新闻业站在公众角度,实现舆论监督的表现,这更是我国新闻业公众性质的彰显。
在技术颠覆并重塑的当下,新闻业面临的职业危机和专业壁垒消解等问题也是事实,我国新闻业兼顾新闻业性质,采取了媒体融合进行转型,以此来建立新的主流媒体,做好新闻舆论工作。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对党和政府机关、官员的错误决策、腐败行为、不良之风以及不当言论的暴露、批评,同时也包括对有碍公德的社会行为的披露。
新闻媒体具有地位赋予的能力,经过新闻媒体的报道后,被报道的事实会引起极大多数公众的关注而形成舆论压力,使新闻的舆论监督产生强大的威慑力。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之下,迫使违法乱纪者不得不收敛或改过自新,促使问题得到解决。随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舆论监督的效果更明显,通过平台互动,众多网民的互动以及传播更增加了舆论压力的效果。
新闻的舆论监督将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置于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除党内自上而下的监督外,人民群众被舆论动员起来主动关注政府工作,行使自下而上的监督的权力。将政府工作置于阳光之下,有力防止与克服党内腐败与不正之风。如宁波广播《阳光热线》通过与人民群众的沟通,促进了当地政府工作以及热点问题的解决。
我国新闻媒体政治立场鲜明,在大多数情况下代表党与政府的形象与态度。新闻媒体通过暴露问题与揭露问题,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够向公众展示出党对人民的关心,提高党的公信力。如“北极鲶鱼”事件,通过网民曝光、新闻媒体报道的形式,最终终止了闹剧,提升了政府的公信力。
我国新闻事业的最高宗旨是在党的领导下,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新闻事业是否敢于行使舆论监督的权力,是否敢于批评和自我批评是衡量新闻事业党性强弱的一个尺度。如油罐混装事件,各大主流媒体进行对相关机构的批评,给人民群众吃下了定心丸,有效表明了党和政府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立场。
正面宣传是指对社会上先进典型的成就、人物表达肯定与表扬的一种宣传方式,其有利于通过利用正面事物来引导公众思想,从而凝聚起社会合力,激发积极心理。舆论监督则是指社会公众运用传播媒介对社会中出现的问题做监督,进而达到监察、调整、控制与制衡的目的。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我国新闻事业脱胎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又在的阶级斗争中持续不断的发展。因此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是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一定要遵循的原则。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要站在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角度,正确地反映国家的立场与群众的呼声,既要激发社会团结奋进、攻坚克难的积极性,又要直面社会丑恶现象。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我国新闻工作长时间坚持的基本方针,是引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行动指南,但这并不代表对负面现象视而不见。开展舆论监督是未解决问题、促进发展,舆论监督要坚持实事求是、全面分析的原则,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用事实说话,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舆论监督是对正面宣传的一种有益的补充和配合。
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处在社会急剧变动、社会体制转轨的现代化之中的社会,往往充满着各种动荡和社会冲突。”当前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过程中存在、性别对立、阶级矛盾等问题,都需要舆论监督给予压力进行整改。但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流是光明的,一味地揭露阴暗面不利于社会稳定发展,所以正面宣传就要引领广大群众多看光明的一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用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传递社会正能量。
正面报道与舆论监督看似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体,但由于舆论引导的目的的统一性又决定了两者的共生关系,即二者互相转化、缺一不可、互相补充、又互相依存。那些弘扬主旋律的褒扬性的正面宣传报道,其本身就包含着对假恶丑的鞭挞与批评。同样,舆论监督对落后、腐败的批评,也是对先进、健康面的肯定与呼唤,并能促使落后、腐败的向先进、健康的方向转化。
大家不要焦虑!!秉持着「我看过就是我也会」「拿来吧你」的学习思路,相信自身也一定能做到!!
最后,如果你也想很快写出上述这样的答案,如果你也想有条不紊的思考和分析,秃头所秋日魔法答案班,专题+答题!基础+前沿!知识讲解+答题方法!日常练习+模拟考试!热点专题笔记+课后作业!从9月到12月,三天一次,拽你上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河南商丘警方通报“一店铺17箱价值23万茅台被盗”:3名嫌疑犯被抓获
离岸人民币日跌超900点 美国大选怎么样影响人民币资产? 短期人民币或承压
AI音乐创作-2024年10月29日-AIGC游戏创作-第6次课第11节-老师-谭剑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
锐龙9000主流搭档!技嘉小雕X870 AORUS ELITE WIFI7图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