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乐网电脑版_下载安装

汇聚技能智慧 点亮创新之光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米乐电脑版/案例

米乐电脑版/案例

汇聚技能智慧 点亮创新之光

时间: 2025-02-01 05:08:50

  

汇聚技能智慧 点亮创新之光

  近期,根据《中国石化技能人才创新成果评审奖励办法》,集团公司组织并且开展了2024年技能人才创新成果评审工作,评审产生“2024年中国石化技能人才创新成果”100项,其中一等奖10项、二等奖30项、三等奖60项。这些成果不仅是技能人才智慧的结晶,更是推动集团持续前行的新引擎。本版重点展示了10项获评一等奖的技能人才创新成果,希望激励更多技能人才投身创新事业,为中国石化高水平发展贡献力量。

  该成果采用压力分级排放模式,本着充分依托本装置、投资最小化、操作维护简单化的原则,创新设计了闭锁料斗氢气回收系统。

  闭锁料斗压力大于1.9兆帕部分含氢高压尾气回收至闭锁料斗氢气回收设施,冷却降温至40摄氏度以下进入分液罐,分液后氢气返回至装置新氢管网,汽油组分返回原料罐,同时分液罐底部采用液位联锁自动控制,实现脱液自动化;闭锁料斗压力小于1.9兆帕部分含氢高压尾气维持原后路进入燃料气管网或催化,解决了催化汽油吸附脱硫(S-Zorb)装置新氢管网压力及流量周期性波动、氢气资源浪费等问题。

  闭锁料斗氢气回收系统在湖南石化1号S-Zorb装置已平稳运行近4年,取得了显著效果,年回收氢气352.8万标准立方米;每年可减少840吨汽油去催化循环,提高装置液收0.07%左右;催化干气的氢含量降低2.3%,提高了乙烯浓度,有利于乙苯装置的生产。该成果申报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件,可推广至所有S-Zorb装置。

  该成果主要是针对油田注水管线长期使用的过程中内壁结垢造成注水排量减少、沿程水质污染,极度影响注水工作质量这一痛点问题,开展了快速收发球装置自主设计、管线分层清洗技术,以及遇卡脱困创新方法等有关技术的研究。快速收发球装置通过配备不同功能的密封头帽,能轻松实现一次安装经常使用,提升工作效率;创新分层分段清洗技术,利用高压水射流清洗方式,对管线首尾端、结垢严重的钢管、注水泵出口及井口流程等死角部位进行局部分段清洗,有效提升清洗成功率和有效率;创新遇卡脱困方法,研制了清管球牵引装置,通过优化清管球结构,配合钢丝绞盘,实现可投捞功能;研制了管线爬行检视机器人,可在小口径管线内穿行并实时传输视频图像,直观反映管壁结垢状况,实现牵引解卡、管道检视等功能。

  该成果应用后,可实现油田注水管线高效自主清洗,解决了以往清洗费用高昂、工序烦琐、施工周期长等堵点难点问题,大幅度的提高注水系统效率,并有效解决了沿程水质污染问题,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目前已在江汉油田累计完成约300条注水管线的自主清洗任务,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该成果是以实现水路计量自动化为目的打造的水路计量交接系统。研发团队历经两年多的深入探索与不断实践,先后对管控方式来进行4次升级换代,自主研发出一款小型传感器,成功推出便携式全功能计量仪,并实现了其与量舱APP的安全准确连接,成功突破在获取和处理油高、密度、油温、水高等关键油品数据时的“量错、记错、传错、算错”四大管理瓶颈,填补了油品销售企业在水路计量交接领域的技防手段空白,打造出水路装卸数据的全链条闭环管理新模式。

  目前,该成果已在广东石油仓储分公司下辖7座水路库使用,并已申请国家专利,累计应用于73艘油船的计量,整体运行稳定。研发团队比对了612组数据,准确率高达100%。同时,与人工计量相比,可有效缩减计量、容积计算、抄录舱容记录表等5项关键环节时长,平均每艘船计量总时长可缩短90分钟。

  该成果是一种针对石化工程建设项目大型塔器、反应器等立式设备吊装过程中,配合溜尾作业的高效工装。其结构主要由翻转梁、移动铰座、铰支座、翻转销轴、锁扣等零部件组成。总体结构采用模块化设计,便于拆组、动迁。其基础原理是通过在立式设备的裙座尾部(底部)安装翻转装置(由翻转梁、翻转销轴、裙座支撑板等组成)来托举设备尾部,并借助轴线车或液压推拉滑移系统作为行路机构,从而在立式设备的吊装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实现设备从水平状态到竖直状态的翻转与溜尾递送过程,代替了传统使用大型履带式起重机进行溜尾的吊装施工方法。相比常规大型履带式起重机,溜尾翻转系统结构相对比较简单、场地空间占用小、自重轻,有效解决场地受限环境中的大型立式设备吊装问题,既提高了施工效率,也减少了施工所需预留范围,同时满足项目建设总体进度。

  目前,该成果已在多个石化工程建设项目推广应用,其成功落地实施,填补了国内将溜尾翻转系统技术成熟应用于实际工程建设的空白。

  本项目通过技术创新,在环氧树脂生产的基本工艺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开发了短程等量递减双酚A进料策略,结合反应分程控制机制,成功将工艺时间缩短30%,明显提升了生产效率。

  在过程控制方面,项目基于SEQ逻辑流开展系统研究,引入SFC算法结构优化人机交互技术,并在行业内率先开发了DCS系统自动控制程序,实现了生产装置的智能化控制,填补了行业技术空白。项目严格符合环保标准,技术经济指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其中多项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目前,湖南石化已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氧树脂生产体系,产品专业化程度明显提高,项目成功构建了年产5万吨级环氧树脂成套控制新技术体系,为17万吨/年高性能环氧树脂装置建设项目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项目成果获得湖南石化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申报国家专利5项,已获授权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

  高含硫化氢天然气计量多采用孔板流量计,使用的过程中硫黄及其他液体、固体杂质进入流量计发生堵塞,导致计量失真,影响气井正常生产。传统解堵方法为热水浇淋和拆卸清洗。

  该成果针对热水浇淋解堵维持周期短、拆卸清洗为涉硫作业安全风险高的技术难题,增设流量计放空口跨越五阀组至放空燃烧系统或高(低)压导压管路流程,利用流程切换和阀门控制实现流量计的正(反)向吹扫,将进入流量计的杂质吹扫至放空燃烧系统分离处理,将原涉硫作业解堵变更为密闭安全解堵,防止了高含硫化氢天然气、液体、硫黄固体外泄喷溅造成的安全、环保问题,较热水浇淋解堵周期延长了10倍,不仅达到了安全解堵差压式流量计的目的,还降低了操作难度,提高了计量的准确性,为气井制定合理工作制度及气田的合理开发提供了准确数据。

  截至目前,总经济效益达1169.42万元,投入产出比1∶813,预计后期创造经济价值2600万元。该成果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该成果由水封组(水封盒、浮动水封盒、2道水封、水封隔环)、油封组(油封盒、浮动油封盒、3道油封、油封隔环)、油水隔离板组成。它采用1道固定油封+2道浮动油封+1道固定水封+1道浮动水封的“固定+浮动”密封方式,解决了现用骨架密封易损坏、浮动式密封装置不能全方位密封致漏油进水难题,实现了中心拉杆无论居中与否都能高效密封的效果。

  其油封盒、水封盒开有卸油孔和泄水孔,浮动油封盒、浮动水封盒开有回油孔和回水孔,畅通了被刮落的油水分别回流至油池和水池的通道。其浮动油封盒体、浮动水封盒体外的密封圈,与固定油封和水封配合,实现油水隔离避免互窜目的。油水隔离板的应用,再次避免油水互窜和外漏内侵。其“分体组装、整体固定、快速装入”的设计,大幅度缩短安装时间,提升生产时效。

  该成果基于中国石化ST-Ⅱ环管法聚丙烯工业聚合装置和自主研发的高立构定向性、高活性催化剂,通过设计、优化调整聚合工序关键工艺参数,在实现主催化剂高利用率的同时,稳定生产出超低灰分、高等规指数及分子量分布适宜的聚合物粉料,无须采用复配有机溶剂进行洗涤脱灰、脱无规物,装置运行成本低、产品物耗能耗低。通过辅以适配国产粉料特性的专用助剂体系及全流程的洁净化控制措施,最终得到性能指标对标进口同种类型的产品、加工性能好、隔膜指标优异的单拉锂电池隔膜用聚丙烯系列新产品,有效解决了国产粒子都会存在的灰分偏高、晶点多、制膜时析出物、挥发物过多及加工工艺窗口窄、隔膜综合收率偏低等问题,打破进口垄断,实现量产替代,从源头上解决了单拉锂电池隔膜用聚丙烯材料的“卡脖子”难题,为锂离子电池全产业链国产化提供了保障。该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

  该成果基于外抱式刹车系统的结构和原理,采用自主研究设计的双槽拉杆凸轮、远程刹车总成和自动控制算法,通过软硬件配合,实现远程自动刹车的功能,成功解决抽油机远程停机后无法自动刹车的难题。

  硬件部分采用双槽拉杆凸轮取代常规的拉杆凸轮,将原有的单独插销孔变为双轨导向槽,其中一路连接远程刹车总成,一路连接本地刹车总成,经多次现场测试确保结构设计的可靠性,以此来实现本地和远程刹车功能相互独立、互不影响。软件部分采用自主研究的自动控制算法,将抽油机启停信号与刹车装置控制信号相关联,实现软硬件配合下的远程停机自动刹车,远程启机前自动释放刹车的自动化功能。该成果已完成成果转化,共计推广应用52套,现场运行稳定可靠,逐步提升抽油机本质安全水平,降低员工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该成果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授权,获评江苏省泰州市职工十大发明专利。

  该成果实现了S-Zorb装置直接将脱硫后的汽油输送至调合总管,简化了中间处理环节,提升了调合效率,降低了系统能耗。通过增上优化计划系统和调度系统,实现了全过程的精准控制,更加契合汽油生产的实际的需求。将组分细化为低成本的基础组分和高成本的调合组分,实现了库存的平衡优化和最大化效益的系统升级,更新后的预处理系统,成功解决了在线采样系统的堵塞问题。通过升级多目标优化控制算法和自主研发预测模型库,成功实现了数据库的国产化替代。

  此次升级同步进行的还有近红外检测设备的更新,增强了系统的稳定性,有效解决了燕山石化京标6、6B油品升级过程中质量波动、效益流失难题,实现算法优、模型准、质量稳,成功打破技术壁垒,填补国内空白,真正解决了油品升级过程中的“卡脖子”问题。